【设计师说】溜背式设计中的门道

NextDesign / NextDesign 2019/06/22 12:17:16 原文

汽车造型是消费者选购汽车时的直观第一印象,各汽车品牌也越来越重视造型设计,在近些年的汽车外观设计中,愈来愈多的车型都采用了溜背式设计风格。这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受到各大汽车品牌青睐的汽车设计潮流。如奥迪A7 、奔驰CLS级等车中,都可以找到溜背式设计。

汽车溜背式设计的起源与演变

三厢汽车后部车身设计主要分为阶背式和溜背式(Fastback)顾名思义,即指线条非常快速流畅的后背部,国内称之为“溜背型”。而在汽车术语中,Fastback意指那种车顶呈流线型连贯至车尾,一直延伸到车尾保险杠与车后舱盖底部的交界处,无明显突出的后备箱。阶背式轿车国际上简称L型车,也称为典型三厢式轿车(需要说明溜背式轿车同样也属于三厢车),车顶轮廓线与车尾轮廓线之间有明显的转折,有明显突出的后备箱。

▲ 溜背式设计车型

▲ 阶背式设计车型

汽车溜背式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1930-1940年,流线型发展成了一种时尚的汽车美学。由航空+汽车双料先锋设计师William Bushnell Stout打造的甲虫水滴形流线车身,其可谓是溜背风格的开山之作。早期溜背式设计只能算是雏形,但溜背式的基本要素已经完全具备。

▲ 甲虫水滴形流线车身

早期欧洲溜背型汽车的代表作还有:布加迪Type57ATLantic(1937年)、嘎斯-M20Pobeda(1946年)、保时捷356(1948年)、Standard Vanguard(1948年)、萨博92/96(1949年)以及宾利大陆R-Type(1953年)。以上车型虽然看上去风格不尽相同,但是仍能从中发现,溜背设计理念在所处的时代已经较为成熟。

▲ 20世纪30-60年代欧洲典型溜背设计车型

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溜背式车型基本沿袭了前面的车型,溜背式设计多数只在跑车类车型使用,并无大范围的使用,在这一时期溜背式车型比较有名的只有兰博基尼Espada(1968年),除此之外再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溜背车型。汽车设计领域逐渐流行阶背式设计,此情形一直持续到2000年之后,溜背式设计风格再次流行起来,并在之前的风格基础上赋予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更加成熟的设计形式。

▲ 20世纪30-60年代美国典型溜背设计车型

汽车溜背式设计的特征分析

一条连贯车顶至车尾的主要车身流线是溜背设计中的最主要特征。不过由于各自设计细节的不同,采用溜背设计的车辆还是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导致溜背式设计呈现出几种类型,在这里将这几种不同溜背式设计分别定义为直接溜背式、间接溜背式、跨界全溜背式3种类型。

直接溜背式

即车型从B柱后车顶线至车尾保险杠与车后舱盖底部的交界处呈一流畅的线条(中间无缓冲或停顿),线条较为平直接近直线。此类溜背式车型具有简洁明快、干练、力量的视觉效果,代表车型主要有奥迪A7、名爵MG6、大众CC、起亚K5、吉利博瑞等车型。

间接溜背式

即车型从B柱后车顶线至车尾保险杠与车后舱盖底部的交界处贯穿的线条,但在后窗眉与后舱盖板交界处有一缓冲处理,此类溜背式车型尾部线条给人优雅、柔和、唯美的视觉感受,代表车型相对较多,涵盖了玛莎拉蒂Ghibli、玛莎拉蒂总裁等豪华跑车,捷豹XFL、奔驰CLA、奥迪A6、林肯MKZ等高级车,雪佛兰-迈锐宝XL、福特新蒙迪欧、别克新君越等中级车等。

跨界全溜背式

跨界全溜背式,即相对前两种溜背设计而言,指从B柱后车顶线至后保险杠棱边呈一流畅的线条(中间无缓冲或停顿),此类溜背尾部线条弧度较大向外拱起,为缓冲尾部过于沉重的视觉感受,将离去角增大,使尾部呈上翘趋势。采用汽车后移视觉重心的手段使其具有强烈的力量感和动感,此类型溜背车型除保时捷-Panamera等跑车外,通常会采用增加底盘高度的方式从而获得更好的比例与通过性,因此也被称为跨界车,如本田歌诗图等代表性车型。

汽车溜背式设计特点分析

从视觉角度首先,溜背造型是否一定比阶背设计更加美观,这一点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会有所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溜背设计的车型车身后部体量加大,打破阶背式设计在前后视觉上的对称感,使造型整体感增强,车身轮廓线更加流畅,从而达到更佳整体视觉效果。其次,溜背设计能使整个车身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显得更年轻化,符合当今时尚设计的潮流趋势。正是由于溜背设计的独特性与时尚性,其已经成为了国际汽车巨头在设计注重时尚感与个性感的豪华车型时所热衷的设计样式。其实,从10年前的车型中,就能看到这种趋势的出现,当时就已经有不少车企选择了更加接近溜背造型的尾部设计,比如奔驰、福特、起亚等。再次,运动感是汽车造型设计与表达的重要属性之一。通过采用溜背式设计的车型在视觉上使汽车后部轮廓线细节简化,使车身轮廓线更加的简练,能给人带来更加强烈的速度感。

从使用角度当然溜背式设计并非是一种中看不重用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融合了两厢和三厢的优势,规避了两者之短,既能实现人们对运动型车动感造型的向往,又可以满足人们对传统三厢轿车功能上的要求。与传统阶背式车型相比,拥有溜背式设计的车型后部采用更加光滑的表面型线,减小了汽车后窗位置处的气流分离区,从而使背压增加,抵消部分正压,使前后压差阻力减小使风阻系数更小。

此外,溜背式车型整体流畅的造型在行驶过程中使尾部产生的涡流减少,能使气流对车辆尾部产生更为强大的下压力,从而确保了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车身稳定性,因此,几乎所有的跑车都采用了溜背式设计,这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要求。此外,尾部造型使车辆前后重量分配更为接近50:50的“黄金比例”,从而获得的车辆操控性也会大大超越两厢及阶背式三厢车。当然由于溜背设计造型的需要,目前只能在车身长度在4.65m以上的中级以上车型中实现。同时,大多数溜背车型(如直接溜背式、间接溜背式)牺牲了部分后排座位的乘客的头部空间,并且后车窗视野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后排乘坐舒适度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与传统三厢轿车相比较,溜背设计多出的空间意味着更大的存储空间。而跨界全溜背式车型由于溜背轮廓线相对外凸,为后排乘客提供了更佳舒适乘坐环境以及更多的储物空间。

从心理需求角度溜背式设计车型由于相对于普通阶背式车型而言,从外观造型上显得更高档、更大气、更具有运动感和个性,从这一特征可以推测,在档次、性价比相同或者相近的车型中溜背式设计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愉悦的心里满足感,因此更容易让大部分的消费者优先选择。

汽车溜背式设计与汽车整体外观造型的关系

溜背式造型设计相对于阶背式造型设计,虽然具有视觉效果、使用功能和心里需求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也和汽车整体外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需要和汽车整体造型设计相匹配、融合和协调,才能从外观设计角度体现出溜背式设计的优点,反之,则会严重影响汽车外观设计的整体效果。溜背式车型外观设计中主要需要考虑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溜背式设计与车身轮胎关系

由于溜背式设计是将车顶线直接连接至车身尾部,无形中使车身尾部更加饱满,体量加大,从视觉上延长了汽车尾部的长度,并产生一定的速度感与重量感,这势必需要尺寸足够大的轮胎与其匹配才能形成较为协调的视觉感受。通过对目前多款溜背式汽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溜背式设计车型车身高度是所选用的轮胎尺寸的2~2.3倍。

A和B两款车型,具体而言溜背式设计车型至少需要选用16英寸以上尺寸(如名爵MG6、本田新思域)的轮胎,才能使整车车身外观高度、长度与轮胎从视觉上呈现较为协调的状态,甚至16英寸的轮胎都无法使溜背车身在视觉上达到三者的协调,C.D两款车型,从视觉上给人感觉轮胎偏小、协调性不足,因此,溜背式设计车型轮胎尺寸从视觉因素考虑应采用17英寸以上尺寸,才能使车身整体比例更为协调。

溜背式设计与车身线条关系

由于采用溜背式设计的车型势必大范围改变车身尾部的形式,这些改变将直接影响到汽车车身形式。相对于阶背式设计车型对于车身侧面的线条设计要求更高,如侧身线条过于繁琐,或者过于夸张将严重影响溜背式车型整体的美观度,破坏溜背式设计车型本身所具有的视觉优势。

溜背式设计和车前造型关系

溜背式设计与车身造型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结合实际设计形式和外形等,需要确定协调性类型,避免对外观造成影响。

总结

溜背造型特征线让视觉焦点流畅、迅速地从A柱贯穿到尾部,一气呵成毫无违和感,在整体风格上,给人一种向前俯冲的视觉冲击力;尾部处溜背造型特征线与上翘的腰线融为一点,让观者不自觉地将视觉重心从车顶溜到车尾,在视觉上形成流动的感觉;C柱变短甚至消失,整体上呈现出俯冲的视觉冲击力和运动感,使车身设计趋于一体化。

声明:NEXTDESIGN所发稿件、图片、视频均用于学习交流,文章来自于网络,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与您共同协商解决。

END

点击下方小程序卡片进入NEXTD小程序

体验汽车设计师一站式平台

推荐你同时阅读这些文章

▼ 私撩往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