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可还记得八十年代中国的桑塔纳?夏利?皇冠?

大国风云史 / 大国风云史 2019/06/26 13:54:17 原文

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各行各业都赢来了飞速的发展,当然汽车行业也不例外,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推进,诸多海外汽车品牌蜂拥而至,而这些品牌的如约而至也为我们记忆中的80年代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珠海做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那个年代被做为全国汽车市场的“排头兵”,各式各样的进口车大部分都会在最早在珠海地区出现,然后才向内地扩展,以下介绍的多款你见或没见过的车型,均在珠海出现过。

● 波罗乃兹(Polonez)(1978-2002年)

印象指数:★★★★记忆中的它:当时国内鲜有的两厢掀背轿车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有这么一款轿车曾遍布我国北方的大多数城市,这款车叫做波罗乃兹。在那个时代的车,基本都是方正的大公交、军绿色的212越野车、有头有尾的三厢轿车,而一款没有屁股的两厢掀背轿车令人过目难忘。

波罗乃兹是波兰FSO生产的。FSO波兰语为Fabryka Samochodow Osobowych意思是“乘用车工厂”。这是波兰在二战后所建汽车制造厂的统称。该公司于1951年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它的第一个产品是采用苏联嘎斯M20技术研发的华沙牌小汽车,后来,该公司与菲亚特汽车公司合作,并在菲亚特125P的基础上打造出了波罗乃兹。

在当时,波罗乃兹的主要用户是个体出租车用户,其在空间、动力与油耗、机械可靠性、车辆价格上都基本符合了用户要求。然而由于它是从菲亚特125P车型上改进而来,所以发动机、底盘和一些主要机械部件都来自菲亚特125P,整个车系还衍生出了三厢轿车、皮卡等多种车型。波罗乃兹在国内一直进口到了90年代末。

『波罗乃兹车身尺寸单位(mm)』

波罗乃兹对于国人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它有多先进,舒适性有多高,而是它让普通大众感觉轿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同时在中国的汽车史上,波罗乃兹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前人们印象中的汽车只有老上海、红旗、伏尔加等,而波罗乃兹引进以后,慢慢的越来越多的车进口到了国内,越来越多的国人知道了“丰田皇冠”、“本田雅阁”、“尼桑蓝鸟”等等现代化的轿车。富康、夏利等与时代同步的轿车也逐步在国内量产,而波罗乃兹则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 雪铁龙CX20(1974-1991年)印象指数:★★★☆记忆中的它:一款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豪华轿车

在1983年的北京街头出现了这样一道风景,100辆法国雪铁龙CX20做为出租车奔跑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在当时满大街还都是老上海、伏尔加、老皇冠、吉普212的时候,100辆雪铁龙CX20的出现,为北京大街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它在当时太标新立异了,打破了人们对车概念,走到哪都会招来好多人的围观。

雪铁龙CX20是1974年诞生的DS的后继车型,它的车身长度为4666毫米,而车身高度只有1360毫米,低矮的流线型车身使它和同时代的其它轿车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它不仅继承了前辈浪漫与优雅的设计精华,更是清出于蓝。动力方面,CX20搭载了一台2.0L 4缸发动机,最大功率78千瓦,与其匹配的是4速自动和5速手动变速箱。

当时进口到中国的雪铁龙CX20车有两款:5门掀背版和旅行版。低矮的流线型车身和同时期进口的1983款丰田皇冠及日产公爵棱角分明风格上的大相径庭,显得更时尚和前卫。虽然那时候的中国人对法国时尚不太了解,但是这不妨碍人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款外形漂亮的法国车,它立刻就成为了法国时尚的象征。

除了外观外,雪铁龙CX20最大的看点就是液压底盘升降系统。在当时这是世界上鲜有的,升降扳手有三个档,停车时底盘距地面仅10cm,高速行驶时距地面15cm,路面不好可升到20cm,最高可升到30cm,可以说应付各种路面皆可了。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可以把前轮升最高,后轮降最低,或前轮降最低后轮升最高。如遇换轮胎根本用不着千斤顶,把车升到最高轮下垫些砖块,放下升降车轮便缩回,腾空地面,即可动手换轮胎。备胎在发动机盖内,发动机横置,前轮驱动。

当时雪铁龙CX20进入中国的一批车型中,一部分进入了出租车市场,还有一部分城了政府的公务用车,而当时两款CX20出租车的标价分别为0.70元/公里和0.80元/公里。普通老百姓了解和认识雪铁龙品牌也正是从这些雪铁龙CX20出租车开始的。

虽然雪铁龙CX20进口数量比较少,但是它造成的影响却是意味深长。它不仅仅让中国人知道了法国雪铁龙汽车,而其先进和前卫的设计更是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东风汽车开始选择和国外厂商洽谈合资时,雪铁龙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并确定雪铁龙ZX车型引进到中国生产,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东风雪铁龙富康。随着时间的流逝,当街上的富康轿车越来越多时,雪铁龙CX20却由于相继老化报废,于21世纪初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 菲亚特126p(1973-2000年)印象指数:★★★★★记忆中的它:中国第一款平民化轿车

80年代有这样一款车,它被称为“小土豆”,但被众多影视明星追捧,它不仅是当时“万元户”们的首选,更受众多百姓家庭选车的青睐,这款车便是改革开放后,被誉为中国社会第一款平民化轿车的菲亚特126p。

菲亚特126p,全称为Polski Fiat 126p,其与菲亚特126其实为同一部车型,均作为FIAT 500的后继车型身份诞生,只是后者出于意大利工厂,而126p则于波兰的FSM工厂生产。因此,126后面的“P”也就成了地标,标志着其“Poland”的波兰身份,并有一段出口至东方国家、匈牙利,化名为FSM Niki以后出口澳大利亚的经历。

于1973年诞生的126p,在出生之时便担负着特殊的政治使命。共产主义时期的波兰政府,为了将当时被视为“奢侈品”的私家车变为普通家庭能够买得起的轿车,引进了意大利菲亚特公司FIAT126的技术及生产许可证,于80年代大量生产。而凭借结构简单,重量轻,坚实耐用,价格低廉等特点,最终成为波兰最为流行和普及的家用微型轿车。而80年代初期的中国,与波兰当时的这一社会特质有着几分相似,经济型的126p同样在国内完成了“国民车”的使命。

126p近30年的生命历程中,共出现过0.594L、0.652L、0.704L三款直列2气缸引擎,而在八十年代,以易货贸易方式从波兰进口至我国的车型,则多数为大家熟知的0.6L车型,风冷设计,最大功率24马力,最大扭矩42.2牛米的动力性能,在当时已属不俗。而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的设计理念,给当时的国人留下了极为强烈的新鲜感,加之具有卡通感的外形设计,在那个“八十年代新一辈”涌现的时代,可谓掀起了前卫的时尚风潮。

菲亚特126p长3129mm 宽1377mm 高1335mm 的小巧车身,钢板弹簧的悬挂设计,使这款国民小车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和操控稳定性,而其较为突出的承载能力和易驾控的特点,对于80年代实用至上的国人而言,可谓极对胃口。

而时尚加实用,使得126p即使有着5000元一台的不菲售价,也成为当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热点车型。在当时红极一时的朱时茂、陈佩斯、井冈山等演艺圈明星,更是对126p热力追捧,“人手一台”的场景,形成了当时“演艺圈的要是没辆126P都没脸出来见人”的有趣现象。而126p逐渐成为时尚的焦点的热潮,并逐步成为风靡整个80年代的国民车,而这种追捧的热潮至今仍在我国延续。

● 丰田第七代皇冠(1983-1986年)印象指数:★★★★★记忆中的它:中国第一代私家车“最高档次”代表

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走上正轨,私人购置汽车正式合法化,诸多汽车舶来品成为了那个年代炙手可热的追捧对象,而其中,1984大量进入国人视线的丰田皇冠,凭借其大尺寸车身赋予的“气派”,以及豪华配置烘托出的“高端”,造就了那个年代的“大超”形象,无论在私家车领域还是早期的出租车市场,辉煌的销量数据,不仅将皇冠缔造为我国80年代高端豪华车的“代表”,更成为国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经典车型。

第七代皇冠(S120)诞生于1983年,方正的车身造型延续了其一贯的设计风格,并且更加棱角分明,同时,新的设计元素也开始涌现,其不仅废除了六代皇冠后视镜装配于前翼子板的传统设计,用有机玻璃板装饰C柱的手法也被运用其上,更被唤以“水晶式C柱”的优雅称号。

第七代皇冠的车身尺寸为长宽高4860*1720*1420mm,轴距2720mm,是前七代车型中最为宽大,内部空间拓展最为优秀的车型。而其在为期五年的产品寿命周期中,共搭载过2.0L、2.4L、2.8L、3.0L四款发动机,并配以5速手动及4速自动变速箱。此外,以“世界最高级的豪华沙龙”为理念开发的它,不仅使ABS成为标准配置,四轮独立悬挂的设计下,还首次将TEMS电子控制悬挂系统运用在皇冠车系中。而那个年代日本人的口头禅“什么时候能拥有CROWN皇冠?”,也从侧面体现出,皇冠作为当时高级轿车代表的地位已无可动摇。

1984年,赶着国内第一波私家车购买浪潮,第七代皇冠正式进口国内。当时引入的大部分车型是采用丰田5M 系列2.8升化油器发动机的版本,共有皇家级(Royal Saloon)、超豪华级(Super Saloon)、豪华级(Super Deluxe)和普通级四个车款,多数匹配的是5速手动变速箱,同时,也有少部分4速自动变速箱版本的车型进入到国内,至今仍然能够在二手车市场找到其踪影。

而在新鲜事物开始逐步涌入的80年代,皇冠之所受到国人的追捧,除却在那个小型车盛行的年代,能够倚“大”占得鳌头外,其丰富的现代化配置带来的吸引力也功不可没。电动车窗、双温区控制、前后立体声音响和磁带播放机、车载冰箱、自动开启式头灯、前后阅读灯以及电动后视镜,将皇冠直接打造成为了“豪华轿车”的代名词,而其中的皇家级、豪华级车款也被国人亲切的称为“大超”。

80年代后半期,国内进入了“日本车的大量进口期”,单月平均从日本进口汽车5300辆,其中丰田品牌就占了34%,居各日系车厂首位,而其中皇冠占17%。1985年皇冠的进口数量更达到17250辆,不仅占领了公务车市场,连北京的出租车主力都是皇冠,那时候,很多兜里开始有钱的北京人,第一次打的经历就是从八毛钱一公里的“大超”开始的,而这时候皇冠也达到了它在中国辉煌的顶峰。

1987年,第八代皇冠(S130)诞生,国内进口的皇冠车型也同步迎来了其生命周期的更迭,在80年代末期,第七代车型被新款皇冠逐步取代,不过其带来的经典和人们的追捧仍旧得以延续,凭借打下的良好口碑基础,八代皇冠随后引入的3.0L车型,不仅成为后期神州大地能见度最高的皇冠,也同样成为人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总结:

可以说80年代是一个梦想的年代,因为改革开放不仅让国人改变了对轿车的一贯看法,而且还让许多人产生了拥有轿车的梦想,虽然在那个时代拥有轿车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不过也正是这遥不可及的梦想,才让我们的记忆更加清晰。在那个大多数人还骑着自行车,收入180元人民币算是当年高薪阶层的年代,当看着第一批有车族开着一辆价值5000元的126P招摇过市的时候,那种想强烈占有的欲望,我相信经历过的人一生都不会忘记。

● 桑塔纳(1983-至今)印象指数:★★★★★印象中的它:经久耐用/车坛常青树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则广告语虽然现在看不到了,但是如今桑塔纳遍地开花,神州大地到处留下身影的场景总是让人想起这经典广告词。而保养便宜,维修便捷,经久耐用,适用面宽广,价格实惠等这些好处则是桑塔纳这棵常青树永葆青春的缘由。

80年代初,随着老上海车型的日渐老化、上海轿车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公务车市场需求。所以,国家决定把“引进一条轿车装配成产线”的计划放在上海,当时政府是想通过中外合资的途径来解决中国轿车业的发展瓶颈。1983年,上海汽车和德国大众合资的第一款车-桑塔纳便在上海安亭的工厂内诞生了,而真正量产在1985年。

最早国产的三厢桑塔纳长/宽/高分别为4546×1690×1427(mm),轴距为2548(mm),动力搭载1.8升发动机(直列4缸8气门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70千瓦。变速器方面采用了4速手动变速器,在悬挂方面桑塔纳一直未变,采用前麦弗逊独立悬挂/后拖曳臂半独立悬挂。

配置方面,早期桑塔纳轿车相对简单,没有真皮座椅、ABS、EBD、安全气囊、天窗、电动车窗、遥控钥匙等配置,但当时桑塔纳在国产轿车中却拥有难得一见的扎实底盘、优异的做工和用料以及宽敞的空间。

20多年来,除了大灯的位置及门拉手之外,桑塔纳外观变化很少,桑塔纳最大的外观变化只能归结于车身颜色了。珍珠灰、酷白、龙绿、海蓝,众多颜色的金属漆取代了老旧的红、蓝、白色三种单调的颜色。不过看不见的内部进化则从未间断。机械方面经历了从化油器到电喷,从四速手动变速箱改五速手动变速器;配置方面,ABS、EBD、电动车窗、遥控钥匙、单碟CD机MP3播放功能等现代化配置也有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在桑塔纳的发展过程中,还曾经诞生过像桑塔纳2000、桑塔纳3000、桑塔纳99新秀、桑塔纳志俊等一系列车型,不过如今在产的桑塔纳就只剩下2007款“普桑”和桑塔纳志俊两款。动力上,桑塔纳志俊拥有1.6L、1.8L、2.0L三款发动机,外观上相比“普桑”也要更加时尚一点。

● 夏利(1986-至今)印象指数:★★★★★印象中的它:相当实惠的家用轿车

大家对于夏利相信一点都不陌生。它最早是在1986年9月30日以“CKD”方式引进生产的第一辆两厢轿车,比富康的两厢车足足早了6年,而随后又经过了多次的改款更名,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时至今日,夏利已经在中国生产了26年,其长寿程度足可以与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媲美”。

1985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与日本大发签署协议,引进1983年在日本上市的第二代大发Charade。夏利是中国量产的第一辆采用四轮独立悬挂的小型轿车,前悬架为麦弗逊式,后悬架为单横臂式。

1986年夏利开始正式生产,虽然外形上可谓是相当的老土,但是在夏利车友的眼中却是最经典的,平滑简洁的引擎盖和中网都是后来被誉为最经典的部件。最初的生产的夏利采用的是376QE三缸1.0L发动机,最大功率39千瓦,最大扭矩77牛米。到了1998年夏利换上了丰田的8A系列发动机,并陆续装载在了夏利2000、威姿、夏利N3等车型上。排量1.3L,最大功率63千瓦,最大扭矩110牛米,对于夏利这样的小车来车,可谓动力充沛。

外观上,1998年夏利的造型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经典的中网变成了立体式的镀铬款式,前翼子板也有些微微外凸,看起来稍有一些肌肉感,车尾部分变化最大的则是三厢,边缘处微微上翘的后备箱盖起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手动外侧调节的反光镜也被改为手动内调节,并且首次加入了合金轮毂。

在2003年的时候,夏利又一次进行了改款,共改进全车150处,这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外观了。更具时代特征的车头则是外观方面最大的改动,转向灯和大灯融为一体,中网和前杠也进行了一体化的处理,并且首次加入了雾灯。尾灯也变得更加时尚,饱满圆润的前后杠以及晶莹剔透的水晶大灯和尾灯成为了A系列最明显的特征。

如今,已经走过20多年的夏利品牌,成为国产汽车中保有量最高的车型。在国内车企合资车盛行的一段时间内,天津一汽没有放弃自主品牌道路。相反,还加大了自主品牌的投资力度。很快,绅雅、骏雅、N3、N5等系列产品相继推出,使得夏利在3万~6万元的价格区间内,形成了不同排量、不同配置,共数十种车型同时热销的局面。

● 切诺基(1985-2001年)印象指数:★★★★☆印象中的它:越野性能强悍的硬派SUV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BJ212明显已经满足不了军方和政府的使用。所以开发新一代越野车的愿望便提上日程,而后因为改革开放的缘故,北汽决定与外方合资共同生产新一代国产越野车。1984年,美国AMC的切诺基刚刚下线,1985年时切诺基就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驰骋。

在外观设计上,切诺基与当时美国市场上所有的同类车型不同,切诺基采用80年代轿车流行的承载式车身,车厢内有轿车式的布局和舒适感,视野很好。外形轮廓分明,外倾的轮罩颇有肌肉感。它的操纵性比当时美国市场上以卡车为基础的同类产品好得多。

在四驱系统上切诺基有可以在行进中转换的Command-Trac分时四驱系统和Selec-Trac全时四驱系统两种选择,它通过四连杆螺旋弹簧与车轴相连的Quadra-Link前悬架设计在当时是先进的,并为切诺基在越野性能方面赢得了声誉。

在当时,切诺基的油耗明显低于美国市场上同类产品,在它推出的第一年,就创下78000辆(全球)的销量,这对于一款非主流的越野车是罕见的。

在配置上,切诺基提供了许多装备,包括了前座头枕、中央扶手、合金轮毂、毛绒地毯等,到了1987年,切诺基全面更新了动力系统,淘汰了2.8升V6发动机,取而代之的是吉普自己开发的强劲的4.0升直六发动机,功率提高到177马力,新的动力系统使切诺基的0-100公里加速性能达到9秒,这在SUV中是非常快的记录。同时四缸机在这一年也得到改进,功率增加到121马力。新的四速自动变速箱取代了原来的三速自动变速箱。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还对切诺基做了一次换代,不过在中国生产的一直是第一代切诺基。

2001年,克莱斯勒发表了切诺基的接班人-吉普“自由人”(Jeep Liberty),而到此生产了17年的“切诺基”渐渐淡出美国市场。同时在美国切诺基停产以后,北京吉普决定引进“大切诺基”。2001年9月18日,“大切诺基”在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下线。当时,“大切诺基”在国内卖得并不好,它五十多万的售价对当时来说已经是相当高了。随后一直到了2006年国产的大切诺基停产,不过它在中国的销量依然是不温不火。

● 昌河面包车(1982-2000年)印象指数:★★★★印象中的它:国产最早的面包车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打大仗、打世界战争、打核战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国军工系统面临严重的吃饭问题,一是军工任务减少,企业吃不饱;二是经济效益下降,职工吃不饱。1978年8月,邓小平提出军工企业要利用富余生产能力生产民品。1979年4月,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

根据上述方针,航空部决定开拓支柱民品。鉴于当时汽车客运“缺重(重型车)少轻(轻型车)”的局面,航空部酝酿试制微型车,以填补国内微型车制造的空白。经过多次积极争取,有客车生产经验的昌河汽车如愿取得了试制微型车的任务。

1980年,昌河公司从日本铃木公司引进ST-90V微型车开始试制。从当年9月开始,共经历了样车分解、测绘设计、成品订货、工艺分析、制订工艺方案、设计制造工装、零件制造等阶段。最终到了1982年12月26日,首辆国产的ST-90V微型车样车总装成功,搭载1.0L排量发动机,这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辆微型车。之后即转入小批生产。对于这一国内从未有过的新车型,当时的主管部门归类时颇费脑筋,最终是将其列入轿车生产目录,产品编号为CH730,后来又先后变更为CH110X、CH1010。

1982年,国内可以选择的乘用车屈指可数,除了红旗、上海牌轿车和北京吉普,基本上别无选择。昌河面包车的出现,填补了市场的空白。与吉普车相比,它的造型更时髦,驾驶性能也更好,所以很快走红。那个年代还没有私人汽车的概念,汽车的主要用户还是机关单位,在上海,公安、邮政等就很喜欢用这种面包车,因为它比普通轿车能装更多的人员和货物,而且车身小巧,能灵活地穿行在密布上海的大小弄堂。

此后,昌河的后继微型汽车一度风靡全国,占据了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微型车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微车王”,为了满足汽车产品的系列化,在CH1010厢式货车的基础上,昌河又相继开发出CH1011双排座货车、CH1012单排座货车、CH1014加长型货车、CH1010F玻璃钢车、CH5010系列和CH6320系列客车及各类专用车。后来,昌河又研发出更先进的第二代微车CH1018系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把昌河汽车推上了微车老大地位,进入了中国汽车排名前十名,且连续六年在微型车市场销量占据头名位置。

到了90年代,昌河公司的民品所占总产值更是高达90%以上。不过,随着国家汽车产业的提速,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CH1010系列微型车逐渐显现出款式老化、质量标准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多种缺陷,于2000年5月22日宣布正式停产。从1982年作为中国第一辆微型车问世到2000年停产,CH1010系列微型车共生产了151629辆。

● 奔驰E级(W123)(1984-1990年代初期)印象指数:★★★印象中的它:早期心目中“奔驰”的代名词

很多人以为最早在国内组装生产的高档车为奥迪100车型,其实早在之前奔驰就在长春一汽有过组装生产的历史,1984年1月20日,根据国家经委下达给长春一汽组装奔驰200型和230E型中高级轿车的任务,首辆我国CKD组装的奔驰轿车在一汽工厂下线,为此一汽还建成1万平方米的厂房、以及84米的装配线。这批奔驰车是W123平台技术的产品,该车型在德国于1983年停产。

一汽共组装W123系列828辆,奔驰W123系列的几款车型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最早组装的进口车,早在1984年就签订了组装协议,由一汽进行生产。CKD(完全拆散)组装奔驰高档车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但由于当时各方面因素制约,“国产”奔驰轿车一直秘而不宣,而向中国出口这批CKD组装奔驰车的梅塞德斯奔驰汽车公司同样对此保持沉默。

尽管奔驰和一汽都对引进这款车闭口不谈。但事实上,这批最早的国产奔驰在90年代初期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当时的北京街头,几乎可以见到从40年代到90年代所有的奔驰车型,最常见的就是奔驰230E。

底盘编号为W123的第五代E级轿车最早梅赛德斯奔驰于1976年推出,由于相比上一代奔驰E级轴距加长,车身尺寸变大,因此W123具有更大的内部空间,同时风格也更加豪华。除了标准的四门轿车外,W123还推出了短轴距的双门款以及具有加长轴距的旅行款,加上发动机排气量的不同,第五代E级轿车具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线。

现在这批车已经难觅踪迹了,无论是二手车市场还是汽车交易中心。大部分的车辆已经报废,偶尔的几辆二手信息也并不是国产的那一批,很多都是后来进口的,只有一些专门收集老爷车的爱好者才可能有存货。

总结:

可以说80年代是中国汽车工业真正迅猛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不仅中国开始大量进口海外的豪华轿车,而且合资国产也在中国逐步流行起来。这就使得在80年代,汽车不再仅是官车的代名词,而是逐步开始走向国民,也正是在那个年代,第一批富起来的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汽车。风尘历史 简介:以补史遗,以正史观 短史大观 简介:一般人接触不到的历史史观天下 简介:以补史遗,以正史观 茶余饭后读历史 简介:一般人接触不到的历史今日聚焦 简介:以补史遗,以正史观